文體康旅融合趨勢能夠形成并發展,首先是基于文旅產業前期的發展和積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產業發展成為最重要的指揮棒。行業跨界,相互賦能,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事實上,旅游就是通過與文化融合、與體育融合、與康養融合,實現了從單一到綜合的發展變化。康養也因為與旅游融合,找到了一條大眾化、市場化的道路。
第二,幾乎所有群眾性的文化活動都可以說是健身活動。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之后,對這些方面的追求是人的需求層次的必然升級,只不過馬斯洛的這一理論在中國的實踐有自己的特點:一是“綜合式”。多種需求一攬子解決,多種目的一步達到。二是“爆發式”。廣場舞幾年前在鄉村還不多見,現在遍及城鄉。三是“眾樂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文體康旅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在大家參與、眾人分享中得到更充分的實現。
第三基于文化傳統。中國古人從天人合一思想出發,認為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神清則氣爽,氣爽則氣血貫通,身體健康。養身先養心,養心則需要有好的精神境界。文體康旅走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關于身心關系認識的作用。
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文體康旅融合促進鄉村發展,原因是鄉村對于文體康旅的融合度很高。
一是產業適合。融合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旋律,農業與文化、旅游、體育、康養的橫向拓展,被視為農業功能性開發的重要路徑。鄉村是中國文化的“故鄉”,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內在、穩定關系的文體康旅也因此在鄉村最能顯示其綜合功能。
二是場景適合。鄉土氣息、慢節奏、靜環境、人情味,構成鄉村的獨特環境。從硬件上看,農村有令人感到親切、放松的天地自然、山水田園,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鄉村的樹木莊稼,與人同根同源,聲氣相通。且鄉村相對而言有著更加純樸的風土人情。
三是體制適合。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歷來是體制、機制創新的溫床。在鄉村推動文體康旅融合,有利于鄉村的保護與發展。文體康旅在鄉村開展,體現鄉村生產、生態、生活的優勢,體現鄉村文化的精神價值和經濟價值。
促進鄉村文體康旅融合發展,一要強化意識,像做有機農業一樣做有機旅游,立體、綜合式的放松人的身心;二要探索規律,在文體康旅融合中,讓游客走起來,“走心”“走身”“走秀”;三要協調推動,加強部門協調,打通公共服務,創新管理手段。當前文化和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由內而外、由近及遠的3個層次融合,即文旅融合、文體康旅融合、文體康旅與相關行業的融合。而促進融合的主要方式,一是產業融合,二是服務融合,三是智慧融合。
此外,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鄉村的文旅發展,人是關鍵。因此,要處理好村民與外來力量的關系,也就是內力與外力的關系,要做到尊重文化規律、尊重市場規律、尊重人才規律。(作者系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院研究員)孫若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