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醫療救治工作,6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該方案根據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及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相關要求,結合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特點和感染者疾病特征,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進行了修訂。
與第九版診療方案相比,新版診療方案對新冠診斷標準做出調整。
(資料圖)
根據第十版診療方案,新冠病毒的診斷標準為,具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相關臨床表現,并具有以下一種或以上病原學、血清學檢查結果: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新冠病毒抗原檢測陽性;新冠病毒分離、培養陽性;恢復期新冠病毒特異性 IgG 抗體水平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
除了延續上一版診療方案中將“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為確診的首要標準”外,在病原學檢查方面,新版新冠診療方案新增了“抗原檢測陽性”這一診斷標準。
此番調整背后,國家衛健委解讀稱,是因為抗原檢測對于病毒載量較高的感染者具有較好的檢測靈敏性。隨著抗原檢測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檢測準確性的不斷提高,新冠病毒感染者特別是傳染性較強的感染者,能夠通過抗原檢測得到及時診斷。且考慮到多數感染者居家治療,抗原檢測操作簡便,方便感染者進行快速自我檢測。
在血清學檢測方面,根據去年3月發布的第九版診療方案,對未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可作為診斷的參考依據。具體來說,即將“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 抗體和 IgG 抗體均為陽性”作為未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者的新冠確診標準;而對于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者和既往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者,原則上抗體不作為診斷依據。
但隨著國內疫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升,第九版診療方案中抗體檢測診斷標準的適用范圍十分有限。
截至2022年12月13日,全國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總人數達13億722.2萬,已完成全程接種12億7401.8萬人,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92.73%和90.37%。
根據第十版診療方案,血清學檢查作為新冠診斷方式依然保留,但診斷標準調整為“恢復期新冠病毒特異性 IgG抗體水平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對于既沒有做核酸也沒有做抗原的人員,個人或醫療機構怎么確定其感染過新冠呢?第十版診療方案中的抗體診斷標準提供了一種方式。”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教授孫亞民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
他表示,在感染過新冠病毒并恢復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人體的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水平會持續升高。其中,IgG抗體出現的時間較晚,持續時間較長。一般來說,在感染恢復后的四周左右,人體特異性IgG抗體水平大致達到峰值,并在此后的幾個月內保持相對穩定水平,這也是人體在感染新冠之后的3~6個月內,不容易發生突破感染的原因,“但要達到新版‘IgG 抗體水平為急性期 4倍或以上升高’,一般要在感染恢復后的1~2個月內。之后,抗體水平會逐漸衰退。”
在孫亞民看來,診斷新冠病毒,直接檢測到病原體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抗體檢測也有一定的應用場景。比如,在感染高峰期,對于不同年齡層人群做抗體水平監測,可以了解不同人群通過自然免疫產生抗體存留水平的差異;此外,隨著新冠病毒的持續變異和人群繼續加強免疫,抗體檢測也可以作為觀察疫苗接種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至于第十版診療方案中新增的“新冠病毒分離、培養陽性”這一診斷標準,孫亞民稱,其靈敏度低于核酸檢測,且不具備在普通人群中進行個體新冠病毒診斷的條件,“從含有病毒的樣本中分離毒株,再在實驗室條件下擴增、培養,這一方式耗時長且需要采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適用于樣本規模較大的實驗室研究場景,對研發新疫苗、監測新冠毒株變異情況等有發揮作用。”
第一財經注意到,在目前實施的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中,其附件“新冠病毒標本采集和檢測技術指南”里對“病毒分離培養”對象已做出詳細說明。
根據該技術指南,對核酸檢測 Ct 值≤30 的所有境外輸入病例的標本、本土疫情中的首發或早期病例、與早期病例有流行病學關聯的關鍵病例、感染來源不明的本土病例以及疫苗接種后核酸陽性者標本開展病毒分離培養。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