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自古以來,人與海洋相伴相生。沿海居民靠海吃海,通過自己的勞動收獲著大海的饋贈。然而,一度粗放的濱海養殖等產業也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破壞。如何可持續地利用海洋,挖掘這片深藍中蘊藏的巨大寶藏?如何讓海洋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發展相得益彰?成為人類永恒的課題。
浙江溫州,在北宋時就是港口重鎮、對外貿易口岸,素有“商行天下”的傳統;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世代與海相伴。但近代以來,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這里的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趨突出,海洋污染、非法采砂、臺風侵蝕等問題,都困擾著當地海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挺進。當地如何破解這些難題?
(資料圖)
“生態修復后,外地人都留在這里過年”
說起浙江溫州洞頭區東岙沙灘實施大規模生態修復之前的樣子,洞頭區海洋生態與藻類研究院院長李昌達記憶猶新。當時,由于過度采砂、生活污水排海等一系列問題,原本的天然沙灘逐漸消失,一個個排污口就像一塊塊生態傷疤,烙印在東岙村的海堤之上。
李昌達說:“三條管子,排污的、洗菜的、洗衣服的,都是直接排下去。下面每一個窟窿都是黑的,并且很臭。2016年之前,我們這個海島確實有很多問題,受到自然災害、人為活動的影響,當時的環境是每況愈下。房子租出去都沒用,租出去都虧本。現在租出去開餐飲,從2000元到現在一年租金六七萬元,翻了三四十倍,但還是有很多人來租。2019年春節的時候,很多外地人住在這里過年,以前從來沒有。”
浙江溫州洞頭區東岙沙灘修復前(圖片來源:浙江省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浙江溫州洞頭區東岙沙灘修復后(圖片來源:浙江省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巨變,就發生在七年前。2016年,溫州市洞頭區成為全國首批8個藍色海灣整治試點單位之一,利用“生態杠桿”撬動了產業崛起、海島振興,讓海島群眾換了一種“靠海吃海”的方式,走出一條既彰顯海韻、又留得住鄉愁的綠色發展道路。實施“破堤通海”、建設“生態海堤”、開展“退養還海”等。李昌達介紹,隨著系統修復持續推進,如今洞頭島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為100%,空氣質量優良率97.5%,同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達7.17%。
李昌達表示:“我們通過海洋生態修復,推動經濟發展。洞頭有302座島嶼,14座島上有居民。這個村適合發展旅游就搞旅游業,像東岙村70%的居民原來是搞漁業的村民,現在基本在家門口搞休閑旅游產業;那個村適合傳統養殖就搞養殖,比如羊棲菜、紫菜、大黃魚,‘兩菜一魚’是洞頭的特色產品。我們不鼓勵千篇一律,大家同質化,每個村都一模一樣,這樣不好。通過修復沙灘和周邊的生態廊道,包括村莊的環境,促進老百姓的固定資產增值。像這種石頭房,原來5萬元都沒有人要,現在50萬元都不愿意賣。”
營建紅樹林,傳統養殖業提質升級
通過“近自然”理念修復海洋生態,給傳統養殖業提質升級蹚出一條新路。浙江溫州蒼南縣沿浦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陳詩凱介紹,浙江是中國紅樹林分布的最北邊界,蒼南縣沿浦灣已擁有我國最北、規模最大的紅樹林。而正是這些從2014年開始修復營建的千畝紅樹林,不僅解決了灘涂養殖、互花米草擠占灘涂濕地等難題,更讓一度長勢不好的紫菜喜獲豐收,蟶子、青蟹、彈涂魚品質更上層樓。
陳詩凱強調:“以前周邊地區也種了很多紫菜,去年、前年都有大病,造成顆粒無收,現在我們這里收得很好。紫菜、海帶對水質很敏感,紅樹林,可以把其當成一個巨大的凈水器。我們每個季度對水質都有監測,對重金屬和氮磷等進行吸收。從沒有種到它長大、面積的擴大,變化是很明顯的。這里本來是中國紫菜之鄉,最多的時候是18000多畝,后來就萎縮到只有三四千畝,很多以前種植紫菜的就不養了,出去打工了。2019年紅樹林長大了,紫菜慢慢好起來,去年是很明顯的特別好,種植戶平均收入能夠超過20萬。”
浙江溫州蒼南縣沿浦灣紅樹林(圖片來源:浙江省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陳詩凱介紹,看到紅樹林巨大的生態效益,當地著手構建了“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共存模式,也就是在紅樹林種植區周圍設置6200畝大型生態養殖區,覆蓋底棲生物增殖與開發利用、蟶子與泥螺苗生態養殖、海蜈蚣粗放化增殖與有序采捕、稻蟹生態混養、紫菜海帶全產業鏈養殖等領域。以往在本地都供不應求的青蟹,現在不僅產量明顯提升,還有了紅樹林生態品牌的加持,銷路更廣了。
陳詩凱表示:“青蟹、跳魚就很明顯地多起來,我們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了一個企業,現在就推出紅樹林青蟹這個品牌,青蟹在這里根本不用擔心銷路。現在已經跟一些生鮮電商簽訂合同協議,企業也想經營紅樹林,試運營的一個月銷量很好。關于抓海蜈蚣方面,我們在灘涂上面分區域,比如這區域抓一兩個月,我們就強調抓大留小,讓其繁衍生息,之后再抓另一區域的海蜈蚣。實際上這樣的輪捕收獲量很大,也比較輕松,不用跑來跑去。”
生態導向、文旅融合、藍碳交易
探索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隨著傳統產業依托生態修復進入更加良性的循環,如何繼續發掘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當地正在思考的問題。如今,全國首例海洋生態修復類EOD項目(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項目)在溫州市洞頭區誕生;總投資超350億元的“168生態海岸帶建設”也落地蒼南縣。蒼南縣旅投集團總工程師周茂德介紹,該項目是當地“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的項目之一,以環海公路串聯沿途海島、沙灘、漁港、山水、古村等山海自然資源。
周茂德說:“168生態海岸帶是浙江省內4個生態海岸帶先行段之一,山海資源特色稟賦。蒲壯所城有600年的抗倭海防文化歷史,礬礦有600年的工業文化歷史,還有碗窯古村落有600年的農業手工藝文化歷史,霞關有600年的海港文化,串聯整個沿線,輻射范圍比較廣。我們打造了將近26處的驛站,游客到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觀景和休憩體驗。”
浙江生態海岸帶溫州(蒼南)168先行段(圖片來源:浙江省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如今,浙江溫州還不斷在生態價值轉化上下功夫。據了解,浙江省首單紅樹林藍碳交易啟動儀式將于6月8日在溫州蒼南進行。紅樹林能夠捕獲與儲存大量二氧化碳并永久埋藏在沉積物里,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濱海濕地海洋碳匯的主要貢獻者之一。浙江溫州蒼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蘇中堅介紹,本次交易是浙江省培育藍碳交易市場意識,探索和試驗碳排放交易程序的首次嘗試,將為推動藍碳資源的市場化進程貢獻力量。
蘇中堅表示:“比如企業有污染且不達標,如何消除污染、如何整改、如何擴大再生產等,這些都可以通過購買碳匯來抵扣,這個目標就能實現。通過藍碳交易,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浙江省藍碳交易我們將是第一單,接下來全國要有統一的藍碳交易標準,我們這里是一個重要的依據。”
記者:總臺記者王澤華浙江臺記者白植清
推薦閱讀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