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ADC藥物龍頭榮昌生物(688331.SH)2月28日披露業績快報,盡管兩大核心產品已先后上市并進入醫保,但公司2022年凈利潤轉虧,虧損額達9.59億元,上年為盈利2.76億元。同期公布業績快報的兩家頭部Biotech企業百濟神州(688235.SH)、君實生物(688180.SH)則出現虧損大幅擴大的情況。
國內眾多Biotech創新藥企為何仍然深陷虧損?國產生物創新藥的潛在市場前景究竟如何?
(資料圖片)
榮昌生物凈利下滑逾400%
2月28日,榮昌生物披露2022年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94億元,同比減少44.33%;歸母凈利潤為虧損9.59億元,同比減少12.35億元,下滑幅度超過400%。
榮昌生物深耕創新藥領域,目前已擁有依托于融合蛋白、ADC和雙抗的三大研發平臺,以及針對二十余種適應癥的七款在研產品。用于治療紅斑狼瘡的泰它西普和用于治療胃癌、尿路上皮癌的維迪西妥單抗是公司的核心產品,已分別于2021年在國內上市并被納入醫保。
2021年,公司還與ADC全球龍頭西雅圖基因公司(Seagen)簽署許可協議,授予Seagen維迪西妥單抗在榮昌生物區域以外全球市場的開發和商業化。通過此次交易,榮昌生物獲得的潛在收入總額高達26億美元,其中,2億美元首付款已于2021年10月到賬,成為公司2021年的主要收入和凈利潤來源。
目前來看,榮昌生物兩款產品均擁有較好競爭格局,市場空間較為廣闊。民生證券測算,維迪西妥單抗胃癌適應癥國內峰值銷售額約為7.2億元,尿路上皮癌適應癥國內峰值銷售額約為4.4億元,其在美國和歐洲的峰值銷售額分別約為6.5億元和6.2億元;泰它西普作為為數不多全球獲批的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更是有望分享52億美元的全球市場。
不過,榮昌生物的商業化能力依然較弱,甚至為求“以價換量”而進入醫保名單后,相關產品銷售收入規模依然有限。2022年,該公司營收規模同比下降了44.33%。
同時,2022年營業成本、銷售成本及研發支出持續快速增長,也是導致公司虧損近10億元的主要原因。榮昌生物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仍處于商業化能力建設初期,仍需持續投入較多的團隊建設費用和學術推廣活動開支。
據2022年三季報,前三季度該公司營業總成本同比增長59%,達到12.75億元,其中,營業成本達2.23億元,同比增長116%,銷售費用達2.78億元,同比增長115%。隨著眾多研發管線的持續推進,前三季度公司研發費用占到營業總成本50%以上,達到6.6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6.29%。
國內Biotech龍頭緣何遲遲無法盈利?
除了榮昌生物,同期發布業績快報的百濟神州、君實生物2022年也呈現虧損大幅擴大的情況。
百濟神州2022年全年實現營收95.66億元,同比增長26.1%,但歸母凈利潤虧損134億元,虧損幅度擴大。該公司表示,與諾華制藥就百澤安®達成的6.5億美元合作預付款大部分于上年同期進行了收入確認,本期合作收入有所下降,導致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
君實生物業績快報顯示,2022年公司實現營收14.5億元,同比下降63.89%,歸母凈利潤虧損23.98億元,虧損幅度較上年增加232%。該公司表示,業績大降主要系上期新冠中和抗體埃特司韋單抗產生了海外市場大額技術許可收入及特許權收入,而全部里程碑事件已于2021年度達成并確認收入,故本報告期內對應的技術許可收入減少所致。
坐擁數款前景良好的核心產品但卻遲遲無法實現盈利,這已成為目前國內Biotech企業較為普遍的問題。
為彌補商業化能力短板,一些企業嘗試通過與外資醫藥龍頭合作,借助其強大的銷售渠道開發國內市場,但多數企業仍熱衷于建設自己的商業化團隊,這導致前期投入巨大,而見效相對較慢。
而為改善現金流,不少企業也通過出讓海外權益獲得不菲的授權轉讓收入,但由于該收入的不穩定性,以及企業本身缺乏穩定且規模可觀的收入來源,在研發支出、銷售渠道建設等各項費用持續高企的影響下,國內Biotech企業常常出現 “饑一頓飽一頓”的周期性特征。
青僑陽光基金經理林偉對第一財經表示,國內生物創新藥依然面臨很多導致商業化不及預期的困難。一些價值不明確、同質化競爭嚴重、只在非危重癥上實現微改良的創新藥,獲批上市后的銷售難度可能超乎想象;同時還存在一些國情導致的個性化問題,比如我國醫保支付體系尚待完善,較難在小眾適應癥里做出重磅藥物,但過去幾年市場情緒高漲時,個別企業以非常高的價格從美國引進一批小病種的特色藥,這批產品里相當大部分是注定達不到預期的,“因為原先的預期本就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上”。
林偉同時表示,整體來看,2022年國產創新藥收入表現基本符合預期,國產創新藥仍是國內制藥板塊非常重要的增量來源。目前一批優秀公司的核心產品獲批上市后正在快速放量,個別產品已經開始改寫相關治療領域的診療格局。這批公司里的“優等生”有機會在未來幾年成長為平臺化的大型制藥企業,并在2025-2027年期間逐漸實現穩定盈利。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負。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