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財經記者 王貝貝
伴隨著“收智商稅”的一片質疑聲,“燕窩第一股”終于浮出水面。
近日,廈門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燕之屋”)首次披露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于上海交易所主板上市,有望成為A股市場上第一家燕窩產業鏈上市公司。
這家企業的高光時刻,似乎恰是整個燕窩行業的“至暗時刻”,通過招股說明書披露的信息及行業公開的報道,燕之屋“軟肋”凸顯,如產品主要靠營銷甚至夸大宣傳等等,而這也讓燕窩行業陷入輿論風暴中:詬病已久的燕窩生意,到底值不值得企業上市?又憑什么是燕之屋?用錢砸出來的“上市”故事能講多久?
上市之前頻繁分紅,燕之屋遭質疑
如果成功過會,燕之屋將成為燕窩產業鏈相關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12月17日,燕之屋披露招股說明書,擬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募資10.19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擬投入資金4.5億元用于生態產業園建設項目;1.64億元用于燕之屋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2.13億元用于營銷網絡建設及品牌推廣項目;最后剩余近2億元將補充流動資金。
燕之屋募資計劃甫一披露,即引起廣泛質疑:燕之屋從2019年到2021年10月,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現金分紅5次,分紅總金額合計含稅為2.5億元。
一邊忙著申請上市補充流動資金,一邊卻把利潤分配給股東,這顯然有增加二級市場投資人投資風險的嫌疑。
“一方面,燕之屋的股東在上市之前頻繁分紅,而且分紅的數量幾乎占了年度純利潤的7-8成,這本身就讓二級市場投資人對這家公司經營目的和財務安全產生了疑慮。”香港投行分析師田文宇表示。
相比給自己腰包里裝錢,燕之屋在廣告營銷上的巨大花銷,也讓其飽受詬病。
根據招股書,從2018年到2021年6月,燕之屋研發費用分別為1305萬元、1874萬元、1766萬元和956萬元,分別占營業收入的1.8%、1.97%、1.36%和1.35%。
與研發費用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燕之屋宣傳費用連年高企。2018年-2021年6月,燕之屋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24億元、9.51億元、12.99億元和7.07億元;而銷售費用分別為2.3億元、3.1億元、3.2億元和1.7億元,分別占營業收入的32%、33%、25%和24%。其中,銷售費用中,燕之屋的廣告費用占了大頭,占比近20%。數據顯示,2018年,廣告宣傳費是1.4億元,占營收比18.78%;2019年增至1.9億元,占營收比19.72%;2020年增至2.4億元,占營收比18.27%。
林志玲曾為燕之屋代言。
廣告費用在了哪里?從2008年幾乎傾盡所有利潤來簽約香港巨星劉嘉玲開始,到后面簽約林志玲,再到2021年簽下奧運會后大火的擊劍冠軍孫一文當品質鑒定官,以及2022年1月剛官宣的新任代言人趙麗穎……也就是說,燕之屋把自家營業收入的兩成、毛利潤的四成都花到了請名人拍廣告上。
第一股背后:400億市場的爭奪
上市也是渡劫,對于燕之屋來說,急著戴上“燕窩第一股”的王冠,有著來自市場內部的機遇與挑戰,而后者尤為明顯。
據國燕委發布的《2020燕窩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13-2020年間,我國燕窩市場規模從60億元飆升至4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3%。
400億規模,如此廣闊的前景吸引了不少資本介入。而隨著企業與資本的聯合,競爭也更加激烈。
除燕之屋外,行業內還有同仁堂、小仙燉、燕小廚、燕安居、青島正典等具備一定知名度的燕窩品牌企業。截至2020年底,我國新增800家燕窩相關企業。其中成立于2015年的“小仙燉出圈極快,2020年營收在10億元左右,距離創辦24年的燕之屋僅一步之遙。
作為老牌燕窩企業,燕之屋獨創燕窩“一站式”服務。截至目前,燕之屋在全國100多個城市的核心地段開設了605家實體門店,建立起高端化的銷售網絡。從其產品結構來看,碗燕,也就是常溫即食燕窩,是燕之屋的主打款。然而近來,碗燕的收入增幅明顯放緩,占總營業收入的比例從2018年的69.88%降低至2020年的41.94%、2021年上半年的47.23%。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燕之屋的另一燕窩產品——鮮燉燕窩的銷售收入增長較快,分別為987萬元、1.07億元、3.6億元、1.92億元,占比分別為1.37%、11.32%、27.82%、27.11%,儼然已成為燕之屋繼碗燕之后的另一強勁產品。
不過,在鮮燉燕窩這一富有市場潛力的領域,燕之屋面臨著強大的競爭對手——小仙燉。以小仙燉為代表的即食鮮燉燕窩,解決了原本行業干燕窩的痛點,近年來深受消費者追捧。
小仙燉相關負責人接受風口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小仙燉主打鮮燉燕窩,在渠道上主要依托線上銷售,銷售收入增長較快。據稱小仙燉連續四年位列鮮燉燕窩品類銷量第一,復合增長率超過300%。
值得一提的是,小仙燉雖然是燕窩界的新手,但卻是資本的深度玩家。成立至今曾獲洪泰基金、周鴻祎、廣發證券、IDG資本、CMC資本等多個投資機構融資。
作為鮮燉燕窩這一新品類的兩位頭部玩家,小仙燉和燕之屋還曾因“爭老大”引發熱議。彼時小鮮燉的廣告語為“連續四年全國銷量領先”,燕之屋則為“銷量連續兩年全國領先”。
隨著燕之屋上市在即,小仙燉是否壓力陡增?兩家對手,又是否會在資本市場上相遇?對此,小仙燉相關負責人回應風口財經表示,小仙燉目前沒有上市打算。
爭議背后,燕窩會是一個好生意嗎
伴隨著燕之屋走向資本市場,很多人將目光聚焦燕窩行業的長遠發展:燕之屋用廣告砸出來的“上市”故事能講多久?而這個行業,到底又該如何回應消費者的呼聲與關切,擁抱健康發展?
相關專家指出,燕窩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燕窩行業本身并不具備較高的技術壁壘和進入門檻,無論是燕之屋還是小仙燉等頭部企業,都將面臨行業波動的風險。
小仙燉CEO苗樹曾表示,目前燕窩行業還存在缺乏行業標準、中外營養認知未形成統一、行業仍處于初級階段等問題。
燕之屋的招股書中介紹,作為消費品行業,燕窩市場受行業負面新聞、行業監管政策的影響較大。燕窩行業企業數量眾多、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若經營者存在嚴重非法經營、虛假宣傳、產品質量瑕疵等問題,進而導致消費者對燕窩行業產生不信任或者相關主管機關對行業監管政策發生較大調整,或者消費者對燕窩產品的認知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燕窩行業均可能面臨較大波動,公司也將可能受到波及進而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不少企業在宣傳中強調,燕窩含有唾液酸和蛋白質,具有營養滋補功效。整個行業到處可見“元氣滿滿,面若桃花”“、孕媽安心滋補”、“助嬰幼兒大腦發育”、“增強免疫力”和“延緩衰老”等一系列宣傳話術。但不少專家表示,目前尚未有證據證明其食用營養價值。
簡而言之,燕窩行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信任危機。
“以燕窩為代表的中式滋補一直受制于缺少現代科研,中式滋補行業的科研任重道遠。”業內人士告訴風口財經記者,以燕窩為代表的中式滋補行業已然進入了產業升級發展的新階段。通過科研創新驅動,用現代科學方式賦能,燕窩行業才能實現規范發展。該名人士還表示,以鮮燉燕窩為例,為了打造新鮮短保的產品,在產品原料選擇、燉煮設備研發等關鍵環節上仍然需要實現很多技術突破。
雖然前路漫漫,但對燕之屋而言,此次IPO在助力企業穩固住現有市場的同時,也能借助資本的力量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更多籌碼。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