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財經評論員 劉曉
進入4月份,上市公司進入年報密集披露期。秀業績的同時,一些偏離自己傳統主營業務,玩跨界“不務正業”的上市公司,被集中從幕后擺到了前臺。
比如,云南白藥日前公布2021年業績,營收363.74億元,同比增長11.0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04億元,同比下降49.17%,時隔20多年再次出現凈利潤下滑。云南白藥2020年凈利潤同比增長31.85%,為何一年時間內,利潤下降這么多?財報顯示,其證券投資報告期內虧損達16.14億元。
簡單概括,云南白藥理財失敗,導致業績下滑。
比如,港股美圖公司發布2021年財報顯示,營收為16.66億元,同比增長39.5%;公司擁有人應占經調整利潤凈額為8510萬元,同比增長39.7%,已連續第二年實現全年盈利。據測算,美圖公司通過購買加密貨幣浮盈約人民幣3.971億元,堪稱美圖界最會“炒幣”的。
簡單概括,美圖公司靠“炒幣”,浮盈近4億。
比如,廣聚能源近日發布公告稱,計劃將全資子公司深圳廣聚置業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前海東岸花園同勝閣13套、同達閣9套,總計22套房產,以單套房產為單位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出售。公告顯示,根據評估報告,本次擬出售資產評估值合計約2.4億元。
簡單概括,廣聚能源出售22套房產套現了2.4億。
怪不得玻璃大王曹德旺曾直言,“中國的上市公司手里都握有大量房地產,年底經營不好了賣兩套、發不出來工資了賣兩套、連年虧損了賣兩套……”
除了上述公司以外,A股和港股還有一大批公司,生財有道,五花八門,共同點就是“不務正業”。長期以來,“不務正業”的公司已不再限于主板,可謂“多層次全覆蓋”,許多中小板、創業板公司玩起資金來也十分活躍并且嫻熟。
資本市場頻頻上演“暴利神話”,讓很多身處其中的上市公司耐不住寂寞,紛紛跨界,追逐風口,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從炒房炒股,再到購買理財產品,賺“快錢”裝扮業績的花招可謂層出不窮。
主業不濟副業來補,從業績上來看,短期內似乎找到了一種平衡,但終究不能長久,一旦醉心副業,將主業拋在一邊,最終將損害公司的盈利質量。
優秀的公司往往都有自己有特色的主營產品或業務,以及核心競爭力,正是基于這種思考,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的企業都被投資者寄予了關注專業、專一發展的期望。如果長期熱衷于“不務正業”,也是對投資者不負責任。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全面注冊制改革蓄勢待發,我國資本市場將迎來嶄新的一頁,這對于上市公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說到底,做大做強主營業務,不斷深耕細作,久久為公,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寬自己的護城河,才是長久之計。監管部門,也應該對上市公司“不務正業”適時加以規范和約束,保障資本市場健康規范運行。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