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國外有些配套做不了,我們就找國內產業最集聚的地方來做。如果把上海作為中心畫一個兩小時車程的圓,基本上可以找到所有想要的零部件供應商、方案供應商和整機生產商。”
小米集團上海總部總經理閆永勝道出了公司在疫情下“小跑”進入上海的重要原因。
2021年12月,小米集團在上海新設一家科技類公司;同年2月,該集團投資15億元人民幣設立上海玄戒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通信設備銷售、科技研發等。至此,集團在上海投資企業增加為9家。
閆永勝告訴第一財經,長三角地區的制造業眾多,擁有成熟且相當完整的產業鏈。在追求“短鏈”和效率的當下,把研發放在上海,受益于當地的金融、科技和人才優勢的同時,也享受長三角的產業優勢,是他們加速進入上海的綜合考量。
小米加速“落滬”并非個案。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20日,上海共有存量市場主體318.97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9.2%。其中,企業267.24萬戶,比上年同期增長10.8%,相當于每千人擁有企業107.4戶,位居全國第一;日均新設企業2174戶,戶均注冊資本596.48萬元。
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借助上海的創造力和輻射力,增強韌性,尋求更大的市場。
“每小時接洽一個項目”
企業“落滬”速度加快、意愿增強的背后,對應的是上海項目接洽工作的繁忙日常。
作為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極中極”、聯通國際國內市場的“彩虹橋”,上海“大虹橋”在過去一年的引資狀態頗具代表性。
“商務區接洽項目,每小時安排一檔是一個常態化的節奏。我們主要業務的同事經常加班到晚上八九點,也是常態。”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投資促進處副處長朱瑩華告訴第一財經,自從2021年2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正式獲批,他們就開始抓緊布局,并在下半年跑出了加速度,發力越來越精準。目前還有一批龍頭企業正在接洽和落地推進中。
2021年1~11月,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稅收收入319.3億元,同比增長28.42%;固定資產投資456.34億元,同比增長19.69%;商品銷售額3708.56億元,同比增長16.87%;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88.26億元,同比增長13.23%。2021年,商務區市級認定民營企業總部新增13家,占上海市新增比例約11.4%,累計入駐32家;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0家,貿易型總部12家,外資研發中心10家。
目前,商務區正在打造“長三角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和“長三角民營企業總部服務中心”。朱瑩華表示,他們已經建立了重點目標企業的目錄庫,將會對全國特別是長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加大精準對接的力度。
“一方面,我們會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的重點,有計劃和目標地為企業下一步的國際化轉型賦能,另一方面,企業本身也會主動來尋求相關業務拓展的幫助,這兩方面的需求和努力是相互支撐的。”他這樣說。
根據朱瑩華的觀察,全國尤其是長三角的民營企業,正在越來越多地選擇把研發中心、管理中心和國際化業務總部放在上海,“原有的產業基礎仍然保留在長三角其他地區,形成以上海為中心、與長三角區域協同的態勢,在產業鏈上互相拉長板”。
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的新設企業中,科研及技術類企業同比增長25%,金融類企業同比增長40%。就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而言,該區內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的企業注冊數更是分別比全上海市平均占比數高138.9%、54.4%和17.7%。
不只是2021年,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在過去5年里,上海新增企業的數量持續增長,且主要分布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租賃與商貿服務業等。
作為一座城市投資熱情的“晴雨表”,上海新設企業的注冊資本也在增加。2021年截至12月20日,上海新設企業注冊資本(金)總量高達27750.07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新設外資企業的數量、注冊資本同比增長19.9%、14.9%。
2021年前三季度,上海市新設注冊資本3000萬美元以上的外資企業從上年同期的79戶增至122戶,同比增長54.43%。注冊資本高達175億美元的外資企業中旸晟安投資(上海)有限公司,更是創下了2021年上半年新設外資企業注冊資本之首。
企業為什么加速“落滬”
和小米集團類似,致景科技也在上海做出了密集的投資行動——2021年,這家成立于廣州的紡織數智化轉型龍頭企業在上海一口氣注冊了5家子公司,并把公司的華東總部落在了北外灘。
致景科技副總裁管瑞峰對第一財經表示,上海的人才優勢、科創“氣質”和營商環境,都是致景科技選擇上海的理由。作為紡織數智化轉型、工業互聯網領域的龍頭企業,他們也看重長三角地區的供應鏈和市場優勢。
“現在的市場講究的就是短平快和小單快返。江浙滬一帶獨特的地緣優勢造就了發達的制造業產業集群,織廠、染廠、后整理、服裝廠、紡織市場,貿易公司等都非常集中并且配套全面,這樣不管是前期的找樣、詢價、采購、交貨周期、反應速度,還是問題處理效率,都比較快。”管瑞峰告訴第一財經,疫情下,企業可以借力長三角地區的供應鏈優勢以及區位貿易“流量”輻射全球,更好地推動紡織行業的數字化升級。
比如,疫情下年輕人對服裝消費追求更快的到貨速度和上新速度,這就對面料供應鏈的響應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紡織行業的數字化升級是消費領域推動的一次變革,更是工業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速行業數字化進程的辦法,就是賦能更多的中小企業。
閆永勝也深刻感受到了長三角的區位優勢,以及為研發提供完整的配套供應鏈優勢。他舉例說,研發手機所需要的一些定制化的零部件,在距離上海車程半小時的昆山,差不多就可找到相應的生產配套商。再放大到江蘇和浙江,以上海為中心的兩小時交通圈內,可以找到幾乎所有環節的供應商,這保證了企業在研發過程中可以及時調整設計方案,縮短研發周期。
“企業來上海主要考慮幾個因素,首先就是這里對于國際業務拓展和全國連通的便利性。”根據朱瑩華的觀察,公司把研發中心或管理總部設在上海,對外方便“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布局,對內則可坐擁長三角的強大供應鏈,并輻射這一中國最活躍的市場,“現在(上海)到長三角的主要城市,基本都在2小時內”。
除此之外,對于人才的吸引力和可以提供的國際化專業服務,也是上海對于企業的魅力所在。
“上海是多元化人才的聚合地,我們在這里可以找到行業專業人才、互聯網科技人才。”管瑞峰表示,2021年初,公司只有二三十人,現在已有200多人,增加了約10倍。
“上海具有絕對的人才和產業優勢。”閆永勝也提出,全國甚至全球的金融人才、手機研發人才、集成電路設計人才和汽車領域人才有很多都集中在上海,這對想進入相關領域的企業極具吸引力。與此同時,上海這座講究藝術和腔調的城市,還集聚了眾多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
朱瑩華在與企業的深入接觸中發現,不少企業原本面臨著人才招聘難和高端服務缺乏等挑戰。“有的企業在長三角其他城市發展,找不到高端或國際化的人才,就來這里設立研發中心。”在朱瑩華看來,尤其是長三角的民營企業,正在越來越多地選擇把研發中心、管理中心和國際化業務總部放在上海,“原有的產業基礎仍然留在長三角其他地區,形成以上海為中心、與長三角區域協同的態勢,在產業鏈上互相拉長板”。
企業的選擇必定是基于綜合的考量。
“我們最早在上海設立的是金融企業,因為上海是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就不會選擇其他。接下來是逐步根據業務的需要,來選擇對應的載體和平臺。”閆永勝提出,企業的決策并不會盲目跟著政策走,而是會跟著產業的實際需求走。
“任何經濟活躍的區域,企業本身的運營成本都會更高一些。但這對于具有較強承受力的優質企業而言,不會是一個主要的因素。”朱瑩華認為,落地上海對企業整體的管理效率必定是有很大的提升,這是最大優勢,也是最大的動力。
作為國際化的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和長三角地區的龍頭,這里對于企業未來業務的拓展性、專業服務的支撐性,以及整體的管理和決策效率都有顯著的增益。
借助上海打造的工業互聯網高地,致景科技在過去的一年中,把不少紡織巨頭帶回了上海,也實現了工業互聯網平臺營收翻倍的成績。
除了“生意”本身,企業對于上海的營商環境也投出了信任票。
閆永勝提到了上海政府的專業性和營商環境的透明度,這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作為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了27年的“外地人”,他說,這是一座讓他有歸屬感的城市,也讓他收獲了公平的機會。
用管瑞峰的話來說,上海政府能“聽懂企業的故事”,懂得企業的專業要求和訴求、企業關心的大小事都有明確對應方向,這是營商環境“軟實力”的真正體現。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