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A股和港股市場出現暴跌,恒生指數創下13年來新低,截至收盤,A股生物醫藥(399441)指數下跌3.5%,港股生物科技ETF(159615)下跌超過5%。
在生物科技板塊,截至收盤,百濟神州A股(688235)和港股(6160)分別下跌3.7%和6.5%;復星醫藥A股(600196)和港股(2196)分別下跌4.8%和6%;君實生物A股(688180)和港股(1877)分別下跌3%和9.7%;藥明康德A股(603259)和港股(2359)分別下跌3.5%和5.2%。信達生物(1801)、和黃醫藥(0013)、再鼎醫藥(9688)港股股價下跌也都超過10%。
在美股盤前,中概股股價也出現大跌,中概股ETF企業中,40多家公司股價跌幅都超過13%。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過在消息面上,個別企業仍然釋放了利好。君實生物方面稱,公司在口服核苷類抗SARS-CoV-2藥物VV116在頭對頭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即PAXLOVID)的三期臨床研究中非常欣喜地看到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獲得的學術醫學證據均體現出VV116在同類產品中的優勢和亮點。目前,VV116的多項國際多中心注冊臨床研究正在進行過程中,公司將積極推進VV116的研發進度,并探索其在全球市場商業化可能性。
藥明生物方面也發布消息稱,公司位于杭州的生物制劑八廠(DP8)已經完成首批GMP生產,該工廠還具備mRNA-LNP包封技術,每小時產能達10升,能夠為全球客戶提供從DNA到原液生產、制劑灌裝的端到端解決方案,持續加速賦能酶、抗體片段、重組蛋白、病毒樣顆粒(VLP)、質粒DNA和mRNA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進程。
“今天的大跌并沒有特別意外,此前生物技術公司的下跌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這是由于游資主導的生物技術公司泡沫已經退去,估值也回歸正常合理水平,所以到該跌的時候了,市場情緒加劇了這種跌勢。”一位生物技術投資人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
上述投資人還分析稱,另一方面,全球科技公司財報近期陸續公布,也都釋放了經濟增長放緩的跡象,對市場的整體投資情緒產生影響。
星展銀行投資策略總監鄧志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長期而言,我們仍然對醫療行業中的生物科技公司保持看好。正常來說,我們會選一些研發支出比較高的生物科技公司投資,雖然短期會影響盈利,但有助于企業在未來獲得更高的估值;若是缺乏研發能力的企業,長期來看更容易被市場淘汰。”
畢馬威在近日發布的一份《生物科技創新50報告》中認為,中國生物科技領域在整體發展環境方面仍然面臨機遇。報告指出,“十四五”規劃將創新作為新發展理念中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科研領域的頂層規劃,中國生物科技創新企業將順勢而為,助力于實現新規劃中科技前沿、創新體系、創新產業及人民健康四個方面的戰略目標。
“目前,在政策及法規的正確引導下,政府、資本和企業創新主體等多方作用正在逐步構建起生物科技領域的創新生態系統,并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報告寫道。
在資本市場助力生物科技企業持續創新發展方面,畢馬威中國全國醫療、生命科學行業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黎志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華東區一些城市的相關政策,資本集合度都給生物科技企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另外,科創板和港交所18A(《上市規則》的“主板上市規則”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的推出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一系列資本市場的政策改革與創新亦為生物科技創新企業IPO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通道。“
黎志賢認為,這些生物領域科創企業所取得的成績,特別是在創新研發范疇中的成果轉化與資本市場提供堅實的資金支持密不可分,資本市場作為創新的催化劑產生的作用可見一斑,同時也體現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創新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提綱挈領的作用。
根據智慧芽公布的一項最新數據,截至今年6月30日,已上市的64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絕大多數為A股上市企業,共638家,其中以創業板最多,港交所上市7家。
智慧芽進一步分析稱,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對A股市場,尤其是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這三大板塊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