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企業也是其中的重要主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2月10日,在加拿大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第二階段會議邊會上,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多家機構聯合發布了《企業生物多樣性壓力評估報告(2021)》(下稱“壓力評估報告”),希望助力企業綠色發展轉型,尋求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路徑,展示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跨界探索成果。
分析結果顯示,評估的450家上市公司中,有60%會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高保護級別物種棲息地產生壓力,其中,高壓力級別上市公司占比為15%,共有66家,能源、水利、采礦和水泥制造業企業占比最高。
聚焦評估重點行業生物多樣性壓力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物多樣性”。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頒布和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20余部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還調整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這些工作充分顯示,我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頂層設計正在日趨完善,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會進一步融入政策法規、經濟發展等過程中。
2020年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等多家機構,在華泰證券“益心華泰 一個長江”生態保護項目的支持下,啟動“企業生物多樣性評價項目”。《壓力評估報告》以獨立第三方視角,對參與評估的450家A股上市公司進行客觀觀察,基于外部數據評估企業活動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壓力。
本次評估的上市公司共450家,集中于建設生產行為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較大的水泥制造業、采礦業等10個行業,基于企業活動位置和2020年企業排污超標信息、生態環境處罰、生態環境訴訟等數據,按照“企業生物多樣性壓力評估標準”對每家公司及其分子控公司進行打分加權計算,將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壓力級別劃分為“高”、“中”、“低”和“未識別。
“得益于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金融監管機構的推動,上市公司的生態環境信息披露情況,相較于同行業的非上市公司更為完整、體系化。因此,這些上市公司是評估相關行業的關鍵樣本,但不代表行業的全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史湘瑩告訴記者:“壓力評估結果是基于空間數據的理論計算結果,即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距離較近的企業活動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潛在影響,建議在投資決策或監管上予以關注,不代表企業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實際影響。根據評估結果,隨著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的加速,部分企業將面臨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強化所帶來的影響,并可能導致金融機構的相關轉型風險。”
分析顯示,本次評估的450家上市公司中,有60%會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高保護級別物種棲息地產生壓力,其中,高壓力級別上市公司有66家(占15%),中壓力級別上市公司有73家(占16%),低壓力級別上市公司有131家(占29%),未識別到壓力的上市公司數量最多,有180家(占40%)。
從分析結果來看,值得重點關注的有三個方面,一是高壓力級別企業中,能源、水利、采礦和水泥制造業企業占比最高;部分清潔能源項目,由于選址不當也將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壓力,未能體現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協同效應。
二是,在超過1/8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邊界5公里范圍內,識別到64家企業(占14%)的349次建設、采礦或排污壓力行為;68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受到企業活動的壓力,且這些活動高發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10公里范圍內。
三是,河湖和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正受到較為嚴重的威脅,受到壓力的該類保護區和物種數高于其他類型生態系統。
基于分析的結果,《壓力評估報告》提出四點建議,包括:為避免轉型風險帶來損失,金融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應將生物多樣性影響納入投資決策;應將水泥制造業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列為生態影響類行業,進行更為嚴格評價和審批;應當對淡水河流、湖泊、濕地等附近的企業建設選址加強風險評估,持續監測生物多樣性影響;推動生物多樣性和企業生產建設活動位置等數據的披露和共享,為多方監督、預警生物多樣性風險提供基礎。
跨界合作推動資本向善
由于生物多樣性和企業活動本底數據的獲取難度大,在數據收集過程中面臨著信息披露不足等挑戰,實際應用數據時缺乏科學且可操作的量化方法是保護機構、企業和金融機構共同面臨的問題。
史湘瑩表示,由于多種客觀條件的局限,壓力評估報告暫時無法做到全面準確地評估每個企業的生物多樣性影響,但已初步構建了數據支撐投資決策的框架,揭示出10個行業上市公司存在的風險點,并指出了有待填補的工作空缺和完善方向。
華泰證券公益項目負責人表示:“量化評價企業生物多樣性表現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相較于溫室氣體排放,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的積累和應用,在系統性、標準化方面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生態保護領域任重道遠。同時,不論在立法、監管,還是公眾參與方面,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都在提速,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面臨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需要凝聚多方力量深化跨界探索,這正是‘益心華泰 一個長江’努力的方向,我們期待資助更多的跨界項目落地。”
“未來,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還將繼續豐富數據庫、升級評價體系,針對重點行業,包括清潔能源等行業開展深入研究與合作,助力推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積極探索‘雙碳’目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協同的路徑方法。”史湘瑩說。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