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新冠疫苗是構建人群免疫屏障、阻斷病毒傳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
為鞏固疫情防控工作成果,盡快在精神疾病患者群體中建立免疫屏障,保障弱勢群體的身體健康,12月19日,上海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來到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為那里的住院患者集體接種疫苗。這是上海首次較大規模為精神科病人集體接種疫苗。
精神科病人很多時候是被忽略的群體,此次疫苗接種也有望給全國精神科患者的防疫工作提供借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全程接種比例不到10%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邵陽12月20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本次主要針對符合接種條件,獲得本人或監護人知情同意的住院精神障礙患者開展接種工作。”
據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醫務部主任陳劍華向第一財經記者出具數據,精神疾病患者的疫苗接種率一直非常低。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為例,初步統計,住院患者只接種一針的比例不到30%,全程或加強接種比例更是低于10%。
“值得注意的是,精神疾病合并其他軀體疾病的患者,接種率更低。”陳劍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次疫苗接種推廣后,接種比例略有提高。”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方面了解到,該院徐匯院區住院患者常年保持在1000人左右;閔行院區有1500多名住院患者,且慢性病、老年患者占比更大,因此防控聚集性感染壓力也較大。另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閔行院區也在與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有序開展集體疫苗接種工作。
精神疾病患者是新冠疫情中最脆弱的群體之一。去年發表于《柳葉刀》(《Lancet》)子刊《Eclinical Medicine》的一項系統綜述研究發現,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冠的風險相比于普通人群要高67%,而患有癡呆等疾病者風險甚至要增加1倍。在感染新冠后,無論是既往曾經診斷為神經精神疾病的人群還是感染后新出現的神經精神癥狀的新冠患者,其發展成為重癥和死亡的風險都顯著增加。患有神經精神障礙的年輕患者死亡風險高于老年患者。心境障礙、睡眠障礙以及病程中出現譫妄或精神狀態改變,更易加重疾病的嚴重程度;精神分裂癥和中風、癡呆等則和死亡率升高密切相關。
精神疾病患者接種顧慮更多
為何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疫苗接種比例與社會其他群體有較大差距?對此,陳劍華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了開展疫苗接種時患者與家屬的擔憂和顧慮,主要是擔心接種疫苗后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問題;以及疫苗接種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擔心接種疫苗加重或誘發精神癥狀;此外,對疫苗不熟悉、不知如何選擇接種疫苗的種類也是患者家屬的困惑。
邵陽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為精神科病人集中接種疫苗也并非沒有難處。“因為患者的特殊性,需要獲得家屬的知情同意,要充分溝通,進行情況告知,有的家屬會不理解或者不同意,有的家屬一開始同意不久后又會反悔,也有部分患者聯系不到監護人。”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他補充道,精神科病人接種疫苗后,不僅需要觀察接種后的不良反應,又要觀察其精神狀態。“所有患者無法集中在全院定點的一個區域統一觀察,須每個病房根據自己的格局,提前做好準備布置。”邵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精神衛生中心主要是精神專科醫生護士,在應對接種后可能的嚴重過敏反應,搶救的設施、藥品、人員資源均需要做額外的提前準備。
“醫院多部門協同(黨辦、院感、醫務、護理等)與疾控免疫規劃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溝通,獲得支持;病房醫生與家屬、患者溝通,主動開展健康宣教,介紹疫苗接種的必要性,并告知他們精神障礙本身并不是接種新冠疫苗的禁忌癥;我們還做好患者的接種情況調查,尤其是既往接種疫苗的種類,獲得家屬的知情同意。再根據患者的過敏史、近期的精神疾病和基礎疾病情況,醫護綜合研判患者狀態是否穩定,接種人員現場再次評估,是否存在其他禁忌癥,是否適合接種。”邵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總結為精神科患者集中接種疫苗的經驗時,邵陽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一是做好患者與家屬的宣傳和教育工作;二是做好患者接種情況的排摸調查,確定每個患者能夠接種的疫苗種類;三是病房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藥品、醫護資源,接種環境和現場設施等;最后是接種后的一段時間內加強對接種患者的隨訪觀察,對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及時的處置。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