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1月11日上午在世博中心開幕。上海市市長龔正做《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并提及圍繞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報告》顯示,過去五年間,上海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兩年超過4萬億元,實際使用外資五年累計達到1030億美元左右、比上個五年增長15.8%左右,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分別新增266家和105家,累計分別達到891家和531家。近兩年,地緣政治波動攀升、供應鏈終中斷的風險加劇、海外衰退風險導致出口下滑的預期強化,在這一背景下,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的重要性凸顯。
(相關資料圖)
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在1月11日對記者表示,面臨海外高通脹的局勢,美聯儲加息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高通脹疊加高利率將打擊發達經濟體,導致衰退風險攀升,這對中國這樣的出口市場將帶來挑戰。Vanguard的研究顯示,美國2023年衰退的風險已經達到90%,衰退將是抗擊通脹必須付出的代價。
11日,德勤中國副首席執行官、上海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劉明華對記者稱,未來全國和上海在經濟發展上挑戰和機遇并存。挑戰主要在于,國內的企業投資信心和居民消費信心需要及時穩固,世界主要國家經濟放緩也使得外需減弱風險上升。
具體而言,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近期對記者表示,以美元計價,中國2023年進出口將同步下降4%。當然服務業進出口也很重要,尤其是旅游,出境游今年可能會增加更快,即服務業進口增加,體現為經常賬戶順差會從去年底的2.8%降至2%。對GDP的影響需要看實際出口和進口,實際進口預計增長2%,出口小幅下降,凈出口預計為-0.6%,但這一項在2022年對GDP的貢獻則為1.5%,體現為今年凈出口將拖累GDP和匯率。
此外,貿易關稅、疫情干擾、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技術民族主義使得準時制(just-in-time)生產策略顯露弱點,并推動全球供應鏈發生重大改變。作為長期以來全球幾乎所有商品(從鉛筆到運動鞋,再到動力電池以及藥品)的生產國,中國自然成為這種轉變的焦點。瑞銀方面此前表示,2022年,備受關注的一則新聞是,富士康宣布將部分iPhone手機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印度,以回應蘋果公司對于多元化生產的訴求,蘋果此舉的部分原因是考慮到當時上海的疫情管控措施。韓國三星公司于2020年將個人電腦生產基地從中國轉到越南,以降低成本。其他多家跨國公司也做出類似決定,將全部或部分生產轉回本國或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
企業對于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的考量因素發生了變化。亞洲其他市場的競爭力逐漸上升,而且各國都在出臺激勵措施以吸引敏感技術回流本土。不過,中國市場的優勢仍然顯著。
瑞銀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來,馬來西亞的FDI增長了333%,越南和印度分別增長217%和84%。即便出現了供應鏈轉移跡象,中國內地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并未下降。實際上,過去10年來,中國的FDI增長了15%,考慮到其基數很高,這個增長率并不遜色。中國不僅擁有龐大且不斷增長的消費市場,而且還具備先進的制造基礎設施、高效的物流系統和高素質的熟練勞動力等獨特優勢。
發展外貿新業態
但穩住外資外貿的必要性仍將與日俱增。喬依德也建議,應該積極發展新的外貿業態,主要是跨境電商和離岸貿易。此外,也需要開拓新的市場。
“特別是當前要開拓中東市場,中東有資金、有需求,而且政治經濟環境對中國而言比較友好,中國方面應該采取積極措施,開拓中東市場。”他稱。
此次《報告》也提出,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物流保障等政策措施,深化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擴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幫助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和業務風險;加快培育一批跨境電商、離岸貿易、數字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型國際貿易標桿企業;落實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國際經貿風險防范和應對體系。
除了上海,多位地方代表委員也積極建言獻策。例如,福建省政協委員吳棉國建議,要出臺政策,鼓勵更多企業出海“搶單”。例如,提高出海參展企業的補助標準;發揮駐外機構作用,幫助協調海外參展中遇到的困難;對一些中小民營外貿企業的投保出口信用保險保費予以全額支持。加快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引導企業更新貿易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布局全球營銷渠道、海外倉儲等全鏈條服務。同時創新出海方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借鑒學習模范企業的出海方式,通過多戰略、差異化布局,讓中國品牌加速全球化步伐。
鼓勵外資企業“在中國為全球”
龔正此次提及,未來五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200家。各界認為,未來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開放大門要越開越大,讓更多外資進得來。
喬依德對記者表示,目前不少外資企業提出“在中國為中國”,“這當然很好,但我們應該更進一步地鼓勵他們‘在中國為全球’‘在上海為全球’,政府應該要給予特殊的政策,鼓勵外資企業在投資和生產方面跟全球產業鏈綁定。這樣做不僅長期對于上海的發展有好處,也有利于國家大的戰略,有助于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和逆全球化的浪潮。”
事實上,這一方面近兩年來也有積極的進展。例如,相關國際投資機構和外企人士此前對記者表示,過去幾年,中國光伏、風電生產商的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風機零部件(不含葉片)是相對成熟的出口品種,例如電纜、塔筒等。早前維斯塔斯考慮在波蘭建廠,然而天然氣價格飆升導致生產成本高企,建廠計劃作罷,相反在中國生產完畢后用船運往歐洲,成本還相對低10%~20%,因而巨頭寧可在中國國內擴產。
早在2022年10月,西門子全球公共事務主管勒扎米茲(Jon Lezamiz Cortázar)當時表示,渦輪機制造商通用電氣和西門子歌美颯最近幾周均宣布裁員,歐洲制造商“全都陷入財務困境”。“在本已緊張的風電行業供應鏈中,一切都變得更加昂貴。如果情況沒有改善,可能會出現歐洲綠色協議采用非歐洲技術的情況。”
2023年1月1日,《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正式生效施行,總條目1474條,與2020年版相比,增加239條、修改167條。外商投資鼓勵目錄內的行業領域,可享受關稅減免、土地優先供應等優惠政策。外資進得來,還要留得住。多位代表提出,要牢牢抓住改善營商環境這個“牛鼻子”,國際投資者在全球開展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各個國家營商環境的投票。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