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45年。中國企業的發展與崛起是這一偉大歷史進程的一個縮影,對中國企業家管理思想與創新經驗的總結也是時代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
從2014年起,第一財經聯合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復旦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歷時8年,穿越疫情,深入訪問了近50位中國領軍企業家,先后制作播出了7季50期電視專題片《改變世界·中國杰出企業家訪談錄》,并在此基礎上,于今年3月推出了《春夏秋冬又一春》和《超級進化》兩部紀錄片力作。
(資料圖)
前者是以“四季”為線索,反映中國企業家在不同的周期中砥礪前行的精神,后者則聚焦于新冠疫情等時代大變局之下的個體崛起、管理變革、組織轉型與創新,試圖為未來的中國管理打開全新視角。如果說前者更像一部中國企業家的奮斗心靈史,后者更像一部中國企業的創新管理啟示錄。
這些以視頻影像方式完成的工作,對我們回首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的進化軌跡,總結過去,前瞻未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國企業在不少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企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方方面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這種起點上的差距也導致在認知層面,一直存有“中國企業相對落后和負面”的印象,雖然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人依然使用“落后者VS先進者”的大框架看待中國企業,總覺得中國企業和世界差了一大截,而沒有充分注意到和挖掘出中國企業在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基于獨特的場景,已經在很多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且在不少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關于早些年海內外對中國企業的負面評價,最有代表性的包括:“10億雙襪子換一架飛機”,說的是中國產品附加值低;“中國的企業都像是水果販子,沒有耐心去好好種水果,也不好好去種那種優質基因的水果,看到市場上有什么需求,就去當水果販子,去組裝、去仿冒,去盡快提供給市場”,說的是中國企業急功近利,仿冒流行;“遠看是洋貨,近看是土貨,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說的是中國產品質量不行。
此外,還有說中國制造是“血汗工廠”“污染嚴重,破壞環境”“競爭非中性”“缺乏社會責任”,等等。
而從管理角度看,上世紀80年代中國企業的水平確實很低。比如張瑞敏1984年底擔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后,發現工廠臭氣熏天,工人們上班打瞌睡,想來就來、想走便走,曠工之嚴重,甚至到了“10點鐘時隨便在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的地步。為了整頓生產秩序,他推出了13條勞動紀律管理規定,其中第十條規定“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現在看這些,感到很可笑,但當年就是這樣的管理現實。
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在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有145家,位居第一。中國在40%以上的工業產品類別中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當年日系的松下、索尼、東芝、夏普、三洋、日立,韓系的三星、LG,歐美的惠而浦、伊萊克斯、GE家電、飛利浦、西門子、博世等,在中國市場八面來風。而最近十幾年,海爾智家收購了三洋白電、新西蘭斐雪派克、GE家電,創維收購了德國美茲的電視業務,海信收購了夏普的墨西哥生產線、歐洲品牌Gorenje和東芝的黑電業務,美的收購了東芝的白電業務,格蘭仕入股并掌控了惠而浦的中國業務,高瓴資本收購了飛利浦家電……很多世界品牌的家電業務都已是中國所有。
今天中國也已在不少行業具備了向世界輸出技術的能力,如高鐵、核電站、工程機械、消費類科技產品、生產資料如水泥和玻纖、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網游等。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說,30多年前,中國在水泥生產上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大型設備、工藝技術都從國外引進并模仿消化吸收,經過國內水泥市場高增長和長期摸索,中國水泥企業在技術和工藝水平、環保上已經不亞于歐美企業,甚至處于先進地位。中國建材集團從原先的進口國外設備及技術,到現在向歐洲、日本輸送成套大型設備和管理經驗,成套設備出口在全球水泥大型裝備市場上的占有率達到2/3以上。且非常環保,從天上看連一點冒煙也看不到。
今年2月14日,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在底特律宣布與寧德時代合作,在密歇根州投資35億美元新建一座磷酸鐵鋰電池廠。《紐約時報》評論說:“就在25年前,中國官員還曾熱切要求美國汽車制造商將投資和專業技術帶到中國。如今,角色發生了互換,為了在飛快變革的全球汽車環境中求生存,美國最著名的工業巨頭之一開始向中國尋求技術。”
中國為什么能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領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去年在一次演講中說:“材料體系創新是電池性能提升的關鍵,我們憑借每秒1000萬億次的計算能力,基于第一性原理演繹先進算法,來找到每種材料元素之間的結合點以及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另一方面,我們從實車搭載數據中進行分析,從而對產品研發進行正向反饋,沉淀出多樣性的解決方案。正是算力、算法、數據相輔相成,形成完整閉環,我們才能源源不斷地推出鈉離子電池、M3P這樣的材料突破。”
在移動互聯網特別是消費互聯網領域,源自中國的一些產品在全球備受青睞。市場調研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26日的一個月內,美國人在蘋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商店中下載最多的前四名App,全部和中國有關。即拼多多旗下電商平臺Temu、TikTok、字節跳動旗下影音編輯應用程序CapCut、電商平臺Shein,第五六名才是美國的WhatsApp和Instagram。
當然中國企業在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品牌等方面與世界水平比還有差距,有些地方卡脖子的情況還很嚴重。但幾十年來的巨大變化表明,相當部分的中國企業已經建立起世界級的競爭能力和管理能力,否則無法解釋它們在全球的成長與發展。類似“人單合一”這樣中國化的管理思想能走向世界,也預示著中國企業的軟實力將越來越得到世界的認可。
中國企業的能力在不斷更新、創新
如何總結中國企業成長背后的管理經驗?過往西方學者習慣于用性價比、關系、政商合作等進行概括,而忽視了中國企業自身的主體性創造。
當然,這種創造是在開放環境下形成的。如果說“主體性”是“我之為我”的前提,“開放性”則是“我為新我”的前提。中國企業的管理創新是主體性和開放性統一的結果。
例如,中國企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重視學習日本的管理,海爾的“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就是引進日本全面質量管理的結果,即全方位地對每個人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進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質量都有一點提高。張瑞敏說,堅持每天提高1%,7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升一倍。但是在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來臨后,海爾更多的是借鑒硅谷的創新精神,并開始富有自身特點的人單合一和物聯網生態的探索,海爾提出的“場景替代產品,生態‘復’蓋行業”就是變革與創新的一個證明。
中國企業的進化,除了是開放性和主體性的統一,也是宏觀助力和微觀動力的統一。
宏觀的助力包括后發優勢、人口與人才紅利、以市場為導向的體制改革、融入全球化、投資拉動帶來的基礎設施改善、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以及“市場化、城鎮化、工業化、國際化、信息化五化融合”等。
例如,由于國家在信息化、數字化基建方面長期投入,也由于大量創新公司在數字技術和應用方面不懈努力,中國抓住了信息革命的風口,站在了數字經濟的潮頭,從而建立起世界領先的,快速獲取信息、分享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中國企業的進化機制之所以強,實質是中國企業在信息和數據采集、挖掘和支持明智決策方面的能力更強。這又和中國的人口規模、互聯網的網絡效應有關。市場規模決定分工效率,中國的規模足以支持企業的成長、投入和收獲。
我曾采訪過很多在中國運營的跨國公司高管。“中國消費者太喜歡嘗新了”“中國企業的響應太快了”“中國的知識外溢太快了”“在數字化方面中國企業已經走在世界的前面”,這是經常聽到的說法,反映出中國企業對于市場變化的響應速度已超過跨國公司的響應速度,中國企業的自我變革速度也超過了更加強調統一性和標準化的跨國公司。因為這種變化與速度,也使得中國企業在傳統的性價比能力之外,已經開始建立“新奇酷智快”的能力,并為全球消費者所檢驗。
從微觀來看,我覺得最激動人心的是中國企業的能力在不斷更新、創新,與時偕行,生生不息,形成了能力創新的路徑,而不只是對成本創新的依賴。今天中國領先公司對研發人員提供的激勵水平已經高于很多發達國家。
回顧過去的45年,中國企業的能力創新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中國企業的1.0成長階段,基本可稱為copy階段(海綿階段),主要是follow和拷貝國外的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只有少數企業有一些微創新,如成本管理方面的創新。
中國企業的2.0成長階段,大致可以稱為Me too Me better的階段,如:Me too, Me cheaper;Me too, Me faster;Me too, Me stronger,等等。中國企業在這個階段形成了一些具有整體性的特色,如極致成本效率、多元靈活機變、無限貼近用戶、殘酷競爭求勝、民族文化支持、產業群聚效應、強烈追趕動能等。
也是在這個2.0的階段,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能力創新模式,如內生躍進、創新整合、追求完美、無限貼近等。
優秀的中國企業家會引領中國企業不斷迭代
當我們在贊揚中國企業的管理進化與能力創新時,也要注意到“雙刃劍效應”的存在。
例如追求極致成本效率,往往導致只想節省成本,而不是創造高價值;追求多元靈活機變,往往讓企業陷入機會主義,缺乏長期主義;無限貼近用戶,往往帶來賣點化、流量化、媚世化;殘酷競爭求勝,往往陷入價格戰和對合作者的過分壓榨;民族文化支持(強調集中和紀律),往往導致缺乏分布式和個性化創新;產業群聚效應,也容易帶來路徑依賴和創新不足;強烈追趕沖動,往往讓我們過于攀比和copy,缺少恒心和靜氣,博大有余而精深不足。
展望未來,中國優秀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力。在內生躍進方面,要從博大到精深,追求進一步突破,朝向根本性領先和原創性開拓跨越;在創新整合方面,要更加注重以對未來的探索來驅動,而不只是概念創新;在追求完美方面,要創造更多的軟實力和文化價值;在無限貼近方面,要意識到,可愛、可信賴、親切比強大更重要。
新的進化方向,對于中國企業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核心競爭能力、全球合規、好奇心、創造性、批判性思考、工匠精神、復雜創新等。
中國有少數企業正在從2.0階段向3.0階段躍升,定義3.0階段的偉大中國企業的新標簽是:技術追求、科學信仰、文化之美和世界公民。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努力比肩全球最佳品牌、雇主,全方面邁向世界一流企業和領導性企業。
從改革開放起,一代代中國創業者、企業家,在開放的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抓住機會,奮力拼搏,在一個個產業上追趕、并跑,局部領跑。他們的努力,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生產和消費形態,也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命運和世界經濟的格局。中國經濟舞臺的主旋律就是變革與創新,而且是包括戰略、組織、文化、機制、結構、技術、市場在內的全面變革與創新。
在波瀾壯闊的中國市場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航道上,相信優秀的中國企業家會引領中國企業,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之中,不斷迭代,超級進化,邁向更加壯麗的未來,不負時代也不負自己。
(作者系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朋友圈發起人)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