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擴大內需戰略決策部署,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商務部于9月9日至10月8日組織各地利用“金九銀十”的傳統消費旺季,舉辦2020年全國“消費促進月”活動。目前,全國干若個省區市的179個重點城市參加活動,組織線上線下相融合的重點活動2800多場,10萬余家企業積極參與,涉及到實體門店和線上商戶200多萬個,形成了百城萬企促消費的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的沖擊,使消費市場成為重災區。雖然也因時因勢催生了一批新型升級消費,如非接觸式購物等消費新模式的興起;在線教育、娛樂的火熱;無人車、無人機等智能產品消費需求的提升等,但總體上看,消費市場受創之深超出預料。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至7月份仍為負增長,只是降幅逐漸收窄,展現向好趨勢;餐飲住宿等行業復蘇程度低于市場預期,部分耐用消費品降幅較大,表明商業秩序的恢復、消費潛力的釋放還未走出疫情的影響。
事實上,如果從發展趨勢分析,消費升級擴容本應是今年以致未來幾年的“主旋律”。其依據為:首先,居民消費增長與GDP增長差距日漸縮短,趨向于西方發達國家居民消費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的狀況。1997年,我國GDP增長與居民消費增長率差大約為1.8%,至2016年已降至0.38%,到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與GDP之差已基本持平,這意味著我國居民消費已經出現新的增長極,消費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其次,隨著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遞增,恩格爾系數逐年降低趨勢愈見明顯,2019年已降到28.2%,基本上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也是居民消費進入升級通道的主要依據。最后,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電子商務開始興起,科技創新不斷涌現,新興消費業態迅猛發展。同時,隨著80后、90后等追求個性化生活、有較高教育文化娛樂需求的人口成為消費主力,為消費升級奠定了基礎。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災害,似乎打斷了消費升級提質擴容的節奏。因此,重拾消費增長發展步伐,激發消費潛力,借疫情之機擴大內需形成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格局,就成為中央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商務部以更大規模和力度推動“消費促進月”活動的背景原因。
自疫情發生以來,國家在就業、社保、財政、稅收、金融等各個方面,推出了援企紓困、促進消費的政策。全國各地也紛紛出臺了提振消費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具體落實措施,通過強化公共財政和服務供給力度、提升消費金融支持力度乃至直接發放惠民消費紅包、增加企業優惠促銷活動等諸多辦法,促進市場消費,應對疫情影響。
不過,就長遠來看,要加快構建消費驅動型社會,加速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還須清醒認識當前消費升級提質擴容所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如供給端結構轉型升級仍然跟不上消費需求的快速變化,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創造新消費需求的能力不足。再如城鄉居民、不同階層消費差距仍然明顯,導致出現消費斷層,從而影響消費整體結構的優化。此外,高房價對居民家庭其他各類消費支出的擠出效應也不容忽視,居民住房消費占比不斷上升抑制了其他消費,以致研究者提出了“消費降級”的觀點。
基于這些因素,短期消費刺激舉措只是應疫情之急,長期來看,提升居民消費能力,促進居民消費升級,還要在宏觀和微觀政策上持續發力,一是繼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積極推進城鎮化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持續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二是優化居民收入結構,增加財產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三是改善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縮小初次收入分配差距,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預期。四是根據新需求制定新供給策略,改善消費供給結構不合理,推動消費轉型升級。五是加大服務消費水平增加新的消費增長極,滿足不斷出現的新的消費需求。
疫情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和壓力,但也為加快消費升級和改革供給結構帶來了有利時機,“消費促進月”活動無疑能夠有效激發消費市場人氣。長遠而言,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加速消費提質升級,培育新的內部需求,還須在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結構上下功夫,在供給端的產業鏈、供應鏈上提質量,從而加速消費潛力釋放,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變化。(李成剛)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