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涉及阿里巴巴、閱文、豐巢的三起未依法申報實施經營者集中案進行了調查,并依據《反壟斷法》相關規定,對上述公司分別處以50萬元人民幣罰款的行政處罰。
這一執法行動與11月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和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聯系起來,被認為是互聯網平臺企業即將遭遇“監管風暴”的象征。一時之間,給人一種互聯網經濟“冬天來臨”的感覺。
要說“冬天來臨”或許有點夸張,但是近來互聯網平臺公司的日子確實不順,說有“幾分寒意”也不為過。
一是政府監管不可避免要加強。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阿里等三家公司的處罰本應該是一項很正常的執法活動,畢竟處罰所依據的《反壟斷法》不是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它在中國已經實施了12年。只不過直到此時,反壟斷執法機關才首次公開對涉互聯網平臺公司等VIE結構公司的經營者集中交易進行執法,說白了是政府做了早該做的,對互聯網企業來說是“該來的終究來了”。在“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政策背景下,可以預料其他方面的監管也會逐步加強。
二是外部環境不友好。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對于在海外投資或上市的很多中國互聯網平臺公司來說,除了應對日趨嚴厲的國內監管,還要顧及外部經營環境的惡化。在保護主義背景下,有些國家對中國背景公司的要求越來越苛刻,監管同步加強。比如美國國會參議院新近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尚需總統批準簽發),對包括中國公司在內的外國公司在美上市提出更多的信息披露要求,對連續三年未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審計要求的公司,將被禁止在美國交易市場交易等。如果說這些還屬于未知監管,那么像字節跳動等公司已經遭遇了現實的困境。有的國家甚至直接禁止了中國背景公司的企業運營,外部環境的惡化使得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遇阻,目前還看不到有效的應對策略。
三是行業公眾形象在下降。近來,這些給民眾帶來巨大便利,激發中國經濟發展活力的企業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有人批評它們打著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旗號,卻“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而互聯網公司帶來的消費主義、娛樂主義文化、網絡的成癮性、對個人隱私的侵擾等問題也引發了很多反思。具有經濟價值,但未必符合“倫理要求”,互聯網經濟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焦慮和困擾,人們不斷呼吁政府進行更多管制,這在刑法等領域的立法中已經有所回應。事實上,一場討伐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輿論風潮逐漸形成。
互聯網企業與國內監管者、與境外監管者、與大眾的三重關系中,有問題的顯然不單單是互聯網企業一方,因此,解決問題也不應該靠簡單的聲討、打擊。政府監管自身是否存在放棄執法、選擇性執法的問題?對境外環境變化的應對是否及時、有效?輿論是否有些“以言殺人”?
問題是大家的,責任各有其份,在一個復雜的世界里,我們不能簡單化、情緒化地看問題和處理問題。對于政府來說,要堅守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處理監管問題,而不能“生殺予奪”,全無章法可循。法治化監管關鍵在于執法既要嚴格、普遍,也要允許執法對象抗辯,更要給予充分的法律救濟。
對于企業來說,合法經營不能只是口號,野蠻生長、潛規則盛行的階段逐步過去,是否按照規則辦事既考驗政府的管理水平,也考驗企業經營者的敬畏心以及抗拒誘惑和利益的能力。企業也要承擔起對公眾的社會責任,經濟效益和財富積累不能正當化其行為,這是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的。
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每個人都要自主地生活,并在需要的時候拿起法律武器去表達意見、立場,爭取和維護屬于自己的權利、利益和安寧,這天經地義,也責無旁貸。正義,不是強者的利益,而是給每個人其應得的東西,要做到這一點,社會中的每個角色都要各守其分,各司其職.。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