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18A政策推行5年來,生物科技企業上市發展情況如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沙利文、頭豹等機構聯合5月17日發布的《2023年港股18A生物科技行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的歷史市銷率PS(TTM)僅為1.6倍,處于2020年以來36.6%低點分位,估值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發展空間;同時,5年來該領域(涵蓋制藥、醫療器械、AI醫療影像、手術機器人等賽道)共有64家企業通過18A規則遞表或上市,56家已上市,其中6家公司已摘B。
投資人士認為,18A市場已走過深化調整階段,不同企業的IPO熱度及股價表現將在未來持續分化,企業應更自身技術是否能解決切實的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比如疫情中大顯身手的mRNA技術、以及細胞療法、基因編輯和修飾等。
細胞與腫瘤治療估值最高
《白皮書》顯示,發行中數據上,自2018年8月1日首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至2022年12月31日,已上市56家生物醫藥企業募集資金總額為1071.46億港元,占同期港交所總募集資金的8.72%。其中,百濟神州募集資金最大為70.85億港元,潤邁德-B募集金額最小為1.49億港元;平均募集金額20.77億港元。
發行后數據上,一方面,作為籌碼集中度的主要量化指標,生物科技企業領域的18A公司上市后的前3天內換手率均值約81.31%,同期上市開支占募集總額比的均值約6.73%。
另一方面,基石投資者(在企業港股IPO時,承諾以IPO價格認購一定數量的股份,并在上市后至少鎖定6個月)對生物科技企業18A公司發行的參與度較高,158家基石投資者參與了51家公司的發行。其中,制藥賽道的基石投資者數量最多,有133家,占基石投資者總數比為84.18%
“上述公司中,目前估值較高的板塊主要集中在制藥賽道,包括細胞治療與腫瘤治療,兩者具有一定共性。”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華區董事長王昕告訴第一財經,首先,兩者在基礎科學理論的進步、技術成熟上獲得了全球范圍內風險投資公司、私募股權基金等的廣泛關注,且認為有較高盈利潛力。其次,兩者所在領域有著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這將支持藥企擴大營銷和產品線,這可以幫助相關疾病在細胞治療和腫瘤治療上更早更多。
王昕分析稱,生物科技企業18A公司的戰略布局極具前沿性,路徑上,從小分子靶向藥、免疫療法、細胞基因到mRNA技術;形式上,從單抗、雙抗、溶瘤病毒、ADC(抗體偶聯藥物)到雙特異性ADC等幾乎全部覆蓋,“包括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在內的本土藥企的創新研發能力也日漸成熟,并不斷走向國際市場。”
此外,對于生物科技藥企領域的18A公司上市后前3天內較高的換手率,捷利交易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萬勇對記者稱,均值約81.31%的換手率盡管高于正常規則上市公司的換手率,但這說明投資者對18A公司的關注度高,因此交投活躍。
“均值約81.31%的換手率,一方面說明投資者對18A公司展現出較大興趣和交易活動,但這也表明公司在一級市場或發行的短時間內,其被認可的價值與投資者的認可度上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 金浦健康基金合伙人繆宇告訴記者,在未來,以公司本身的價值為錨,一二級市場對于18A公司的定價差距一定會慢慢縮小,最終回歸公司價值的本質。
18A公司仍需健康發展
繆宇認為,生物科技企業18A公司的發展仍然存在一定隱患,這包括2021年前后生物科技投資熱潮下,資本市場給予了18A上市公司相當高的市場定價。但隨著上市之后資本、支付環境的變化,一些18A上市公司的技術和產品可能無法持續為帶來盈利和現金,就導致了公司在二級市場上的估值調整。
為此,繆宇提醒,資本市場應更加關注18A公司的商業本質,即在公司發展的各個階段,給予其合理而適當的價格,“無論多好的技術平臺,都需要找與之相關的商業獲利手段,或者產生重磅產品,或者通過技術授權產生現金也好;這樣18A公司才能逐漸兌現之前融資時的規劃,給予投資人更多的信心。
王昕也對記者表示,新生代的生物科技企業業將為我國醫藥創新帶來新生機,但想要可持續、健康發展,還需要推動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差異化創新,來避免同質化競爭,同時,要時刻調整研發和融資方案。
“生物科技企業的發展面臨較長的研發周期和較高的不確定性,資本市場需要利用好一些政策新規以推動企業發展;另外,一級二級市場需要對生物科技行業有更深入的認識,更冷靜的估值,這可以在減少市場惡性循環的同時避免泡沫戳破后的市場反噬。”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