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即將迎來開市三周年,首批25家上市公司的“大非”也將于7月22日迎來解禁。
7月15日晚間,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齊發公告,有21家公司累計有29.08億股解禁,其中有4家公司大股東承諾全部或者部分股份解禁后6個月內不減持、1家公司實控人承諾11月17日前不減持,涉及6.4億股。也就是說7月22日起實際可流通的股份為22.68億股,以15日各公司股價計算,對應的市值合計1494.67億元。
另外,4家公司控股股東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6個月,1家公司共同控股股東中最大股東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12個月,涉及股份69.91億股,以15日各公司股價計算,對應的市值為637.8億元。
(相關資料圖)
那么實際減持量會有多大?“結合減持新規,經初步測算,科創板此次解禁股東三個月內集中競價方式最大可減持股份市值僅占科創板總流通市值的不足2%。”有業內人士稱。
另外,科創板公司的股東也可以通過詢價轉讓制度進行減持。據上述業內人士稱,近期多家科創板公司正在密切對接詢價轉讓的工作事宜,或將成為常用的減持方式之一。
850億市值股票延期解禁或暫不減持
隨著25家首批上市公司公告的披露,科創板“大非”解禁規模也已清晰。
根據公告,有21家公司的大股東限售股如期解禁,其中瀾起科技(5.93億股)、杭可科技(3.61億股)、中微公司(2.87億股)、睿創微納(1.89億股)、光峰科技(1.67億股)等15家公司的股份全部如期上市流通,華興源創(6496.2萬股)、交控科技(4978.54萬股)、新光光電(1351.45萬股)部分股份7月22日起可以上市流通。
上述在7月22日起可實際流通的股份數為22.68億股,以7月15日各公司股價計算,對應的市值為1494.67億元。其中,中微公司、瀾起科技、杭可科技、西部超導、南微醫學的解禁市值較大,超過百億元。
另外,華興源創、天宜上佳、嘉元科技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以及交控科技第三大股東承諾在股份解禁后6個月內不減持股份,涉及股份分別為2.96億股、1.43億股、6332.44萬股、1754.49萬股,天準科技的實際控制人因前期增持股份,此次限售股(1.2億股)解禁后在11月17日前不減持,上述股份合計約6.4億股,按照7月15日的股價計算,對應市值合計211.52億元。
中國通號、容百科技、心脈醫療、虹軟科技、新光光電5家公司控股股東或者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等延長股份鎖定期,前4家公司股東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6個月至2023年1月21日,新光光電控股股東則自愿不解禁并延長鎖定期12個月至2023年7月21日。這部分股份合計69.91億股,以7月15日各公司股價計算,對應的市值為637.8億元。
以此來看,延長鎖定期和短期不減持的股份對應市值達到849.32億元。
上述延長鎖定期和承諾不減持的股東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基于對行業前景和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同時為了促進公司長期穩定發展,增強廣大投資者的信心,一段時期內不減持公司股票。
實際減持量有多大?
“盡管解禁是減持的前提,但解禁與減持之間并不能直接畫等號。”有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不同股東的退出意愿有明顯差別。對于此次解禁的首批公司控股股東、大股東而言,減持需要綜合考慮維護控制權、維護公司股價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并非單純追求收益。另一方面,即使相關股東確需減持,其節奏也受到減持規則的調控。
根據減持新規,持有首發前股份的股東、大股東以及董監高等主體的減持比例、減持時間都受到嚴格約束。例如,90日內集中競價減持股份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大宗交易減持股份總數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2%;大股東、董監高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還應當提前15個交易日進行預披露。目前尚未看到此次解禁股東披露相關減持計劃。
而且,此次解禁的科創板公司中,近半數公司控股股東同時兼任公司董監高,其每年減持上限不得超過持股量的25%,同時還要遵守窗口期、短線等諸多要求,在減持額度、減持窗口方面受到更為嚴格的制約。
“經初步測算,科創板此次解禁股東三個月內集中競價方式最大可減持股份市值僅占科創板總流通市值的不足2%,實際影響可能并不大。”上述業內人士稱。
客觀上看,減持是股東固有權利,是上市前老股東合理合法的退出方式,依法合規進行的減持行為是正常市場行為,并且受到減持比例、受讓方限售期等規則約束。而真正受到市場詬病的主要是違法違規減持、重要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清倉式”減持、短期大量賣出的“脈沖式”減持。
另外,科創板有詢價轉讓減持制度,在不沖擊二級市場的情況下,為首發前股東提供更加便捷和市場化的退出渠道。自2020年7月推出以來,已有18家公司24批股東實施了詢價轉讓,成交金額約132億元。從實施效果上看,詢價轉讓前后公司股價波動較小,詢價轉讓計劃書公告后1周、15個交易日及1個月,股價平均上漲3.16%、3.95%和6.55%。
對市場影響幾何?
科創板出現過兩次解禁高峰,分別在2020年7月和2021年7月。根據以往經驗,在解禁來臨前,科創板往往會出現市值的拉升,解禁前后出現短期調整,波動加劇,呈“V”形,隨后受市場情緒影響,科創板會出現一定的下行壓力。為此,市場對此次科創板“大非”解禁也有一定擔憂。
銀河證券近期發布研報稱,本輪解禁規模為三次新高,但解禁帶來的影響小于首輪。回顧創業板開板后的歷次解禁情況,解禁影響同樣逐次遞減。一方面,科創板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比重持續提升,估值則已至歷史相對低位;另一方面,公募基金持續增持科創板,板塊機構化程度不斷提高。
在德邦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吳開達看來,科創50指數的預期盈利增速較快且估值處于歷史較低分位水平。與此同時,2016年以來A股市場個股在1年期解禁以后的表現好于解禁前。
也有機構投資者表示,隨著科創板股份解禁、相關個股流通性提高,科創板整體流動性將得到進一步改善,為機構投資者等長線資金進入創造良好的條件。長線資金的“加持”,則會進一步緩沖解禁壓力。
“從中長期看,隨著限售股大量解禁,流通股數量的增加有望進一步提升科創板交易活躍度。當前科創板流通股占比明顯低于主板與創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交易活躍度,但隨著首發股東限售股迎來解禁,流通股數量有望大幅增加。與此同時,限售股大量解禁也有望提升機構投資者增配意愿,進一步打開增配科創板的空間。”上述業內人士稱。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啟堯分析稱,以公募基金為例,2022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對科創板個股的重倉順序與流通股本及流通市值大小基本呈正相關關系。更多籌碼進入流通,將為機構投資者入場提供更好的市場交易條件,也將進一步打開增配科創板的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7月15日晚間,上交所發布科創板做市交易業務實施細則和配套業務指南,這標志著做市商業務進入實操階段。經證監會核準取得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經向上交所備案,可以為具體的科創板股票提供做市服務。此舉被認為將有助于提升科創板流動性、平抑市場波動、增強市場韌性。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jzyjjz.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20023378號-15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聯系我們: 98 28 36 7@qq.com